本病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。
是
感染科
起病急,高热,头痛,肌肉、骨关节剧烈酸痛。
登革热不仅可累及血液、神经、循环等系统,还会造成肝功能损害,重症者可危及生命。
急性血管内溶血、精神异常、心肌炎、肝功能损伤等。
血常规检查、尿常规检查、病毒分离、血清免疫学检查、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等。
急性期补体结合试验抗体效价>1:32可诊断。
饮食宜清淡,适当补充富含蛋白质、高维生素、易消化吸收的食物。
主要支持及对症治疗。
轻型登革热1~4天痊愈。重型多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在24小时内死亡。
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。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,蚊虫是主要传播媒介,人群对登革热病毒普遍易感。
有季节性,高峰7~9月,热带和亚热带流行。
本病经蚊媒途径传播。
1.发热 起病大多突然,体温迅速达39℃以上,一般持续2~7日,热型多不规则,部分病例于第3~5日体温降至正常,1日后又再升高,呈双峰热或鞍型热。儿童病例起病较缓、热度也较低。发病时伴有头痛、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,眼眶痛,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。可有感觉过敏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食欲差、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。颜面和眼结膜充血,颈及上胸皮肤潮红。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。
2.皮疹 于发病后2~5日出现,初见掌心、脚底或躯干及腹部,渐次延及颈和四肢,部分患者见于面部,可为斑丘疹、麻疹样皮疹、猩红热样皮疹、红斑疹,稍有刺痒,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,于脚、腿背后、踝部、手腕背面、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,1~3日内消退,短暂遗留棕色斑,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。
3.出血 于发病后5~8日,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、不同程度的出血,如鼻衄、皮肤淤点、胃肠道出血、咯血、血尿、阴道出血等。
4.其他 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,伴轻触痛。可有肝大,脾大少见。个别病例有黄疸。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,完全恢复常需数周。
轻型登革热:症状体征较典型登革热轻,发热及全身疼痛较轻,皮疹稀少或不出诊,没有出血倾向,浅表淋巴结常肿大,其临床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,易被忽视,1~4天痊愈。
重型登革热:患者早期表现与典型登革热相似,在病程第3~5日病情突然加重,出现剧烈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意识障碍、颈强直等脑膜炎表现。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。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,多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在24小时内死亡。
根据流行地区、雨季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,患者出现两度高热,全身疼痛,明显乏力,在第一次退热或第二次高热时出现皮疹,有淋巴结肿大,白细胞数减少等,即考虑为登革热。双份血清恢复期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,或急性期补体结合试验抗体效价1:32以上,即可作出诊断。
目前对本病尚无确切有效的病原治疗,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。
1.对高热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温,如冰敷、酒精拭浴,慎用止痛退热药物。对高热不退及毒血症状严重者,可短期应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,如口服泼尼松。
2.对出汗多、腹泻者,先作口服补液,注意水、电解质与酸碱平衡。必要时应采用静脉补液,纠正脱水、低血钾和代谢性酸中毒,但应时刻警惕诱发脑水肿、颅内高压症、脑疝的可能性。
3.对剧烈头痛、出现颅内高压症的病例应及时应用20%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。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,有助于减轻脑水肿、降低颅内压。对呼吸中枢受抑制的患者,应及时应用人工呼吸机治疗。
4.有出血倾向者,给予卡巴克洛、维生素K等一般止血药物,出血量大时可输全血或血小板。
患者住有防蚊设备的隔离病房。急性期应卧床休息,直至体温、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,无出血倾向,才可适当活动。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的富含营养的易消化食物为宜。注意清洁口腔和皮肤,保持粪便通畅。对高热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温,如冰敷、酒精拭浴,慎用止痛退热药物。
本病通常预后良好。死亡病例多为重型患者。
1.注意清洁口腔和皮肤,保持排便通畅。急性期应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。
2.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。对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,应避免酒精擦浴;早期患者宜卧床休息,恢复期的患者也不宜过早活动,体温正常,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,无出血倾向方可适当活动。
3.改善卫生环境,消灭伊蚊滋生地,清理积水。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。
4.提高抗病力,注意饮食均衡营养,劳逸结合,适当锻炼,增强体质。
1.宜吃富含蛋白质、高维生素、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的食品,如瘦肉、鱼虾、动物血、动物肝肾、蛋黄、豆制品以及大枣、绿叶菜、芝麻酱等、新鲜蔬菜、肉汤、鸡汤等。
2.如腹泻和排出大量汗液,要口服一些补液,帮助人体维持正常的水分和电解质,避免出现脱水,在饮食方面,要注意吃一些清淡的食物,主要是流质食物或者是半流质的食物。
3.给患者服用一些高蛋白的食物以及高维生素的食物。